——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普融通”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匡瑛,井文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5期。匡瑛,井文.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进路——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普融通”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40-45.
作者简介:匡瑛,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兼职研究员;井文,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职普融通是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职普融通类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构建的现状,其基本经验包括共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职普双师协同队伍、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互联互通运行机制、健全融通育人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当前,职普融通仍需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以职业形态课程为抓手,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建立职普双师流动教学、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发挥职教社会服务功能,与普教形成资源共享;完善职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职普融合活动;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构建人培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普融通;育人模式;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将“推进职普融通”作为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也将“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设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之一。可见,国家已将“推进职普融通”作为构建新时代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职普融通作为融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必要性。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教育也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普及化”、从“扩大数量”到“提高质量”的转变,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幅提高。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其认知、操作等能力以及兴趣逐渐走向稳定,此时学生更能明晰自己未来的成长目标以及兴趣指向,高中教育可谓肩负着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使命。然而,在“双轨制”的教育体制下,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两类学校在性质、目标、职能等方面大有不同,形成壁垒分明的二元对立格局。职普融通旨在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优化教育结构,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促进教育公平,为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多样的教育选择机会和更加适合的教育类型,有助于缓解当前的教育焦虑,回应社会关切,同时,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好基础,平衡人才结构,助力经济社会人力资本供给。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励,表征着国家对获奖成果的肯定,反映着我国集体或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最高水平,引领着当下以及未来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22年职普融通类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情况,汲取其中经验,有助于今后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落实与不断完善。
二、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经验
综观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有两项成果属于职普融通类(表1),本研究即选取这两项获奖成果作为研究样本。
成果《发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起始于2015年8月,完成于2017年8月,构建了以“职业化”为特征的职普企协同的劳动教育模式,实践检验于2017年9月至今;成果《职普融通四位一体:职业体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起始于2014年12月,完成于2016年10月,构建了“职普融通四位一体”的职业体验育人模式,实践检验于2016年11月至今。两项成果注重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研究,经历了四年以上实践的持续检验,在职普融通研究、实践、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都旨在通过职业体验活动促使学生认知职业,参与实践,强化对劳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怀,最终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边界,助力区域职普教育一体化发展。总的来看,两项成果在课程、师资队伍、教育资源、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既具有实践范畴上的共性,也具有具体实施层面的差异性。
(一)共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实现教育制度目标的关键承载,以课程为载体进行改革是教育改革最直接的手段,课程融通是职普融通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两个文件都肯定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或职业体验教育。
成果1和成果2都认识到了课程融通在推进职普融通中的重要性,都探索创建了相关课程体系。成果1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相结合,职普企协同共研共建了以“职业化”为特征的劳动意识渗透—劳动兴趣引导—劳动行为认同—劳动实践创新“四阶递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普通学校提供了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在内容设置上,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元素,既有现代服务业、商业项目,又有工业项目,既有继承传统项目,又有紧跟科技发展项目,涵盖食品加工、电子商务、工艺美术、智能控制等领域的课程项目,并根据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规律分别纳入以“认知—体验—探索—创新”为主线的四阶段劳动教育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以企业参观等四个主题模块进行“参观感知”,实现劳动意识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小小雕刻家”等24个职业体验项目进行“体验规划”,达到劳动兴趣引导,初步树立职业理想,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以“门禁控制”等32个职业探索项目进行“探索实践”,达成劳动行为认同,增强学生劳动行为认同感,以“翻糖蛋糕”等六个创新项目及多个创新比赛进行“竞技创新”,促进劳动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整个过程遵循“全程投入—广泛参与—专项探索—鼓励参加”的原则,后三个阶段采取“菜单式”选课走班制。成果2创建了融会贯通的全学段、多门类、重体验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是遵循职业逻辑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技能生成素养为课程目标“点”,选择职业大类的代表性职业活动串联课程内容,形成沉浸、模拟、生产、生活技能四类课程“线”,涵盖专业技术人员等五个职业大类的“我是小鲁班师”等800余门课程内容“面”,开发序列化、系统化、模块化课程内容,建成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将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以学生学段、基地资源设置课程模块,推动体验课程从经验式向职业化转变,创新了职业体验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建立职普“双师”协同队伍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保障职普融通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的师资队伍有助于保证教育教学的开展。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师资队伍对职普融通育人实践及质量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建立职普“双师”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能够带教到普通学校,普通教育教师能够获得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实现职普“双师”流动教学,有助于促进职普融通育人。
成果1和成果2都注重职普师资的互联互通,倡导职普人力聚合。成果1组建了一支由理论型专职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和社会型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可激发劳动教育创造性、丰富劳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具体而言,是遴选职普教师,聘请企业大师,邀请国内外专家,健全职普企协同师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百余名团队教师,形成了理论型专职教师承担第一阶段“劳动意识渗透”教学,双师型专业教师承担第二阶段“劳动兴趣引导”教学和第三阶段“劳动行为认同”教学,“双师型”专业教师与社会型能工巧匠共同承担第四阶段“劳动实践创新”教学的运行模式,整个师资团队共研共赛,提升了劳动教育专业能力,增强了劳动教育成效。成果2秉持“聚合互通”的理念,汇聚全市优质职普师资,整合政研企、家校社人力资源,组建了专家顾问指导、技能大师和省市工匠引领、职普“双师”实施的“塔尖引领、塔身推动、塔基参与”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建成多主体参与、梯队式发展、专业化指导师资队伍,形成政研企、家校社育人合力,拓展了职业体验的师资力量。
(三)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方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提升区域内职普融通育人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职普双方融通过程中沟通与合作的成本。
成果1和成果2都注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资源共建,还拓展到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成果1注重突出职业学校职业化场景、课程、师资三大资源优势,携手企业,联动普通教育,打造以兴趣为引导的“职业化”教学资源系统。具体而言,是以“提升职业教育—指导普通教育—融合企业培训”为路径,搭建了34个虚实结合的职业化劳动教育场景,创设适合普通教育学生特点的职业情境和体验岗位,开发了62个职业化实践项目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及职业教育优质专业课程资源,整理了40个专业领域榜样人物事迹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劳模事迹录》及36个视频。成果2注重“物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构建了职普教育衔接融通的“基地+课程+师资+平台”四位一体实践模式。具体而言,其以系统思维集聚全市职业体验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物理资源聚焦场所整合、基地联通,服务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大战略,将体验场景从校园延伸至家园、产业园、公园,整合“家园+校园+产业园+公园”四园体验场所,打造全域、全真、全息职业体验场景,形成全场所职业体验基地,编制基地建设标准,成立五大片区联盟,发布体验基地谱系图,公布家园场景25个、学校基地84个、产业园基地63个、公园基地48个,促进资源共享共创;信息资源聚焦数字耦合、平台打通,创建“全学段、全场景、全覆盖”云教平台,依托师培云和数校云,开发职业体验课程数字资源,构建小初高数字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软件形成云端自主体验场景,建设线上课程500余节、虚拟仿真软件180余套,搭建教师教学和学生体验数据平台,教师研训与学生学习交互运行,实现数字化优质资源城乡全覆盖,促进职业体验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
(四)创新互联互通运行机制
工作的有效实践离不开体制机制的运行,很多时候,工作有效推进的根本在于体制机制的保障。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如果不考虑相应运行机制的保障,那大概率是在做“纸面文章”。
成果1和成果2都认识到了运行机制对于职普融通育人工作的推进和保障作用,创新建立了与其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成果1建立了职普企“三方联动”运行机制,包括制定章程、成立机构、明确职责等,确保课程体系、师资、场景、评价等劳动教育要素的重组及优化。成果2构建了“市级+片区+区级+校级”四级纵向统筹、“行政、科研、普校、职校”四方横向协同、“管理、评价、反馈、诊改”四步外围监控的立体、联动的职业体验育人机制,为深化职普融通提供了新机制。具体而言,是以系统论为指导,按照“设计—实施—评价”的思路规划,在设计层面突出市域统筹特点,建立“市级—片区—区级—校级”四级纵向统筹机制,统筹四级主体,实施“顶层规划—全面实施—总结提升”三步、“召开会议—前期准备—启蒙教学—开展体验—评价反馈—联席总结”六环模式,职业体验全市一盘棋,层层落实推进,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在实施层面体现政、研、校互联互通特点,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四方协同,行政部门统筹设计、整合资源,科研机构管理课程、监控质量,普职学校联动实施、协同推进,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引导、专业指导、质量督导,职普学校共同推进,形成育人合力。此外,在保障层面则实施管理、评价、反馈、诊改四步监控,发布《职业体验教育管理制度》等文件,实行职业体验表现性评价、学习成果认定,从目标、内容、路径、效果等方面进行诊断,提升育人实效。
(五)健全融通育人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向标”的作用,是落实育人功能的重要支撑。评价本身即是一种育人实践,健全职普融通育人评价体系,统筹职普融通育人评价标准体系,有助于职普融通育人的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职普融通育人实践质量保障和提升的核心在于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成果1和成果2都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相较来说,成果1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成果1研发了一套以课程体系四阶段为经线,以细化、量化、质化、内化为纬线的“四纵四横”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从劳动的内容、技能、方法及劳动创造等方面,关注学生劳动观念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具体而言,该评价体系设计的初衷是将实践项目的劳动次数、时间和完成度进行定量评价,创新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开创性地实现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全要素”评价观测点的伴随式采集。该评价体系细化了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以学生自己、同学、教师等为评价主体,形成贯穿四阶段的153个主要观测点,量化劳动能力类187个评价指标,质化劳动情感类四个评价指标,采用活动总结、调研报告、项目考核、调查问卷等评价形式,量化与质化相结合,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形成了学生职业化劳动素养成长动态数据库,并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内化,同时,该评价体系健全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构建形成了贯穿劳动意识渗透、劳动兴趣引导、劳动行为认同和劳动实践创新四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形成“监测过程—实施评价—反馈改进—提升发展”的层层递进、循环发展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并率先融入天津市部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成果2在评价层面着力制度建设,建立了基于标准进行反馈诊改的监控机制,为职业体验高效实施创造了新的支撑条件,有力保障了职业体验育人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启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不仅仅是国家教育政策领域呼吁建立“横向融通、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更是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推动下,上升至法律层面。2022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方面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并组织、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提供条件和支持”。可见,国家不断通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保障推动“职普融通”落地、落实。
综观我国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有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的探讨由来已久。从1978—2000年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到2001—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再到2010—2018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最后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2年),国家通过顶层政策设计不断推动“职普融通”进程,并且倡导教育体系各层次、全阶段的“职普融通”。
时至今日,在职业教育属于一种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的判断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化了“职普融通”的重要性,将“推进职普融通”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举措之一,“职普融通”走向深化发展阶段。“职普融通”内涵概念相当丰富,涵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育资源、运行机制、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的双向融合和贯通,这些都是促使职普融通向纵深发展需要投入的保障要素。上述两项职普融通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体现着当前我国在职普融通育人改革实践中的务实举措和创新精神,对推进我国职普融通育人的平稳进行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一)以职业形态课程为抓手,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职普融通育人目标的关键抓手,课程融通作为职普融通育人的基本载体,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多元发展。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需要重视且需要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基于此,劳动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互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非正式劳动教育课程中,可通过以职业形态课程为抓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体验活动,该课程以职业化为特征,将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的理念通过劳动、职业体验等方式融入学生日常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项目、技能大赛为主,采取项目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初步的职业认知和体验,渗透和强化职业习惯,培养职业兴趣、劳动习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学生构建清晰的职业认知以及未来职业蓝图奠定基础,既可突出职业形态特点,体现了实践的要求,又可增强学生兴趣。
(二)建立职普“双师”流动教学、双向交流互动的机制
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有效保障,应充分整合各界优质师资力量,为职普融通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驾护航。建立职普“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落地实施较为合理、科学且高效的方式。应遴选职普教育界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等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人员,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引领职业教育领域和普通教育领域的“双师”流动和互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互培、互聘。同时,建立健全职普协同师资培训机制,邀请国内外专家,培训团队教师,职普“双师”教学团队共研共赛,通过培育,不断提升职普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成效。此外,就普通学校而言,学校应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有合作关系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来校任课,保证“职普融合”课程的多样性和高质量,将本校的优秀教师引进职业学校,以此确保职业学校学生同样有机会学习高质量的人文素养课程。就职业学校而言,坚持主张以服务普教劳动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职普融通为手段,发挥职业教育类型资源优势,鼓励职业学校的教师及企业师傅到合作的普通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各界教师共同组建劳动教育、技术服务、职业启蒙、职业体验等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文化类、科学类、职业体验类、生活技能类、综合素养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全程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可开展校际教学、协同申报项目等教学科研活动,共商职普融通教育教学方法。
(三)发挥职教社会服务功能,与普教形成资源共享
如今,国家层面在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对其更有着“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期待。在外界环境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时,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人们所重视,而推进职普融通育人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普通学校尚不具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体验活动、技术技能教学等条件的情况下,亟须在区域内架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桥梁,充分挖掘职、普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间优质课程、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学习材料等的共建共享。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学校相关的课程、设备、师资、教材等优质资源便可在普通学校逐渐沉淀下来,成为职普融通育人的重要资源,为普通教育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机会和学习体验,帮助普通教育学生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感受职业。
(四)完善职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职普融通活动
职普间密切合作是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职业体验活动落实的基础,二者合作能够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资源,节约普通教育的启蒙教育基础性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引导普通教育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升普通教育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感和接受力。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方在资源观念上的保守以及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双方在既得利益上不愿意共建共享,现阶段职普融通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导致职普融通育人主要停留在零散的要素沟通层面,并未上升到机制融合的境界,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融合沟通较为无序、低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需通过顶层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来实现二者融通,更高级别的部门应出面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起统一管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机制,设立专门部门,加快形成由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常态化的职普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章程,明确职责,打破职普管理机制分离的局面,对职普融通育人事业进行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鼓励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进行教学场地、硬件设备、实训基地、师资团队等多种资源的共享,确保课程、师资、场景、评价等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等要素的重组及优化。此外,还需对职普融通育人事业划拨专项经费,为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的活动开支以及相关的课程研发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五)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职普融通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它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指挥棒作用被放大,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发展性质量观被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升学”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有必要构建职普融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评价体系基本要素方面明确内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特点有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评价,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有效评估职普融通育人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条件等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职普融通育人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蒋颜岚;徐俊生;张国镛.教育与职业,2023(12)
[2]职普融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实现[J].许建领.教育研究,2023(06)
[3]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价值向度、现实问题与路径突破[J].王福建;王阳.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4)
[4]论普职融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路径[J].马延伟.职业技术教育,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