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岸芷汀兰,桃李芬芳,我们迎来了第34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部署,在节庆活动中突出师德第一标准,我们在校园文化栏目里特别设立“教师节特辑”,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师德典型,弘扬崇高师德。
今天首先推出的是中国教育报刊登的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的事迹,随后我们将会在该栏目中陆续推送我院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
生命之花为教育绽放
——访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总共8卷21册的《于漪全集》,8月20日在上海书展首发,成为共和国历史上首部来自基础教育教师的全集。这套巨著的作者,是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
“我这个人很简单,也很天真。我是教师,心里顶大的事情,是一个心眼儿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就在这里。”
“学习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民族的振兴,这是精神支柱。理想信仰并不遥远,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
暑假里,记者走访于漪的学生、同事,走进于漪的家,倾听她为培养学生和教师奔忙求索的经历感悟。“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89岁的于漪不曾懈怠,生命之花为教育绽放。
主动投稿,呼吁教文更育人
学生们曾统计过于漪的著述情况,有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这些构成了《于漪全集》的主体,从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写作教学、教师成长等方面展现了于漪的教育理论成果。
于漪说,她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系编辑约稿,少数几篇是她主动投稿希望发表,其中两篇与弘扬语文的人文价值有关。
一篇是《既教文,又教人》,其中提出要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
当时正值“四人帮”粉碎后不久,语文教学的整个气氛是抓语言文字工具,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水到渠成”,意思是只要语言文字抓好了,自然可以起到教化作用。
“我不同意‘水到渠成’的说法。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思想教育必须主动去做。”回想起这些,于漪依然语气坚定。
另一篇是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改革弊端,弘扬人文》,力图打破语文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发掘文化积淀,张扬其中的思维价值、情感价值。
于漪说:“我们读到‘日月之行’‘一枝红杏出墙来’,不仅是个例子,还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先天下之忧而忧’短短几个字,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内核,历代可以有新的解读,甚至是今天共产党人的坚守。弘扬人文实在太有必要了!”
看上去是发表两篇普通的文章,却亮出了“教文育人”和“弘扬人文”的鲜明主张,成为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于漪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共识。
打开时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能看到这样的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关编写专家说,这句话写入课程标准,正是源自于漪多年来的呼吁和推动。
虽说全集已经付梓,于漪并没有享清福的打算。她说:“我的一辈子就是坚守,做一点事,这样就不会枉费生命。”
胸怀使命,珍视每一名学生
于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至今在教育领域奋斗了67年。有一件事情于漪特别难忘,那就是1978年获评首批语文特级教师。
“评上特级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带的77届两个班学生100%考上了大学。”于漪说。当时学生普遍底子差,她抓住班里的小干部,对其他学生传帮带,一个都不放弃,教材跟不上就学《共产党宣言》,这样在高考中大获全胜。
迫切需要改变的教学状况,是教师的“一言堂”。于漪认为,课堂不是教师锻炼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这样,她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而且老师不是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杨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王伟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他读初中时,于漪在课堂上讲《变色龙》,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形曲线,显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一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画得比你好。”
于漪当即把漂亮的板书擦掉,请这名女生来画。女生画出的曲线不是相同的起伏,而是有高有低。于漪当即表扬她,这条波浪线更加符合小说情境。
“这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从中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敬畏,对学生的敬畏。”王伟说。
对于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和教育中的“抢跑”现象,于漪感到很不安。她认为,那些超前学习赚的是家长的钱,害的是孩子的青春。“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学习能够解决的,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于漪说。
于漪常说,作为教师,要把孩子当宝贝,尽最大努力把他们教好,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老百姓。她心中怀有一种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将来把才干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
不忘初心,为教师搭台铺路
于漪在教育界有着崇高的名望。上世纪90年代初,于漪退休,有民办学校开出60万元的年薪,聘请她去当校长,但被她婉拒了。她说:“如果我把时间、精力用于培养优秀教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带动更多学生。”
5月8日,在虹口区为200名校园长作《思想有高度,情怀满装家国》主题讲座;7月5日,为松江区400名校园长及教学骨干作《以精神成长铸就松江教育的新辉煌》专题报告……
这些年,于漪上讲台给学生讲课的机会少了,有一件事却始终没放下,那就是教师的培训培养,为他们搭台铺路,为教育事业增加内生的动力。
到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高校社科中青年骨干培训班作报告,于漪已连续坚持了8年,主要讲授师德及专业实践;在“讲台上的名师”“新秀在课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等开班仪式上,常常出现她的身影。她担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培养基地、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人不能和钱画等号,与物质的富有相比,更加重要的是精神的富有。作为教师,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要有所担当,为国家做铺路石。”于漪说。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于漪住院了,上任不久的杨浦高级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俞雪飞去看望她。于漪说:“我是一名党员,如果党组织有什么需要,作报告或参加组织活动等,请随时告诉我,没有任何问题。”
俞雪飞说:“于漪老师在我心目中是高山仰止的教育家,她面对工作有种不忘初心的姿态,让我非常感动。”
于漪的课堂向全国教师敞开,每堂课都是公开课,至今上过2000多节公开课。至今,于漪培养的特级教师已有三代十几人,成为教坛上骨干力量。她说:“我希望每位校长都能成为学校教师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因材施教,让更多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更大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牟秀颖